王遙:拓展生物多樣性、藍色金融前沿賦能可持續高質量發展
- 發布時間:2023-01-11 08:56:04
- 來源:中宏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2022年,中國綠色金融在政策標準、產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公眾意識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進展與提升。中宏觀察家、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院長王遙近日接受本網專訪時強調,未來,綠色金融仍將是實現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與“雙碳”目標實現的重要驅動力。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推動綠色金融向更深發展,進一步賦能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以下是王遙訪談:
當前,綠色信貸、綠色債券仍在綠色金融產品中占據主要地位,其他金融業態在綠色低碳領域的支持更為不足。
綠色金融產品創新仍需推進。雖然各類金融機構也開展了諸如環境權益抵質押貸款、綠色市政債、綠色融資擔保基金、綠色建筑保險產品創新,但是,體量和應用范圍較為有限。隨著我國“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四目標的協同推進,綠色金融應當承擔更多作用。因此,有關機構應結合我國當前產業政策、財政稅收等政策,依據地方實際,在綠色金融產品創新及推廣應用方面下功夫,以此增強綠色金融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隨著全國碳市場的不斷完善,在市場整體運行穩定、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或將適時引入碳金融等衍生品創新,加快碳期貨產品及引入時間表、路線圖的研究進程,引導金融資源進入綠色領域,支持綠色低碳發展。
轉型金融與綠色金融形成合力。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這不僅離不開綠色產業的發展,也需要關注綠色金融尚未完全覆蓋的高碳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轉型金融具備靈活性、針對性和適應性等特點,強調經濟活動、市場主體、投資項目和相關資產向低碳和零碳過渡,實現高碳棕色資產的綠色轉型。我國金融領域對于轉型金融的創新發展還存在眾多可能,目前,中國人民銀行也在持續推進轉型金融的相關研究,日后將形成科學的支持框架,并提供規范化轉型計劃的信息披露要求,以保障轉型標準對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性。相關金融機構和企業也在產品創新、風險管理、環境信息披露等方面發力,以充分發揮轉型金融作用。
開拓綠色金融創新發展前沿。隨著綠色低碳轉型的深入推進,綠色金融的概念和范圍也應不斷延展,開拓生物多樣性金融、藍色金融等前沿領域,在規避相關風險的同時,賦能綠色發展,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例如,應把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納入經濟發展規劃和金融投資決策,進一步完善相應的政策框架、激勵機制和綠色金融體系,明確支持生物多樣性的相關標準以及信息披露要求,有利于降低生物多樣性喪失給金融機構及金融體系帶來的相關風險。
中國ESG投資將日趨主流化。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國內資產管理機構ESG投資意愿將逐步增強,開展ESG投資的資產管理機構將逐步增加。一方面,責任投資方式不斷創新,ESG投資產品更加豐富。另一方面,ESG投資流程進一步完善,ESG投資理念貫穿投資全過程,保證ESG投資理念切實落地并發揮實效。陸續出臺的相關政策將對上市公司ESG報告中更多細節內容進行完善,企業所披露的ESG信息將更加規范,進而支持上市公司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加強金融從業者綠色發展能力建設。金融領域對產業下一步的轉型方向必須要有充分的認知,才能有效制定助力產業低碳發展的金融支持路徑。因此,金融機構可通過與高校、智庫等機構合作開展培訓,加強員工對于綠色轉型、氣候風險及環境風險的識別和分析能力,培養并儲備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同時,也可在金融機構內部、各機構之間以及與利益相關者之間開展相關合作,進行綠色金融相關信息與成果共享。(記者王鏡榕 郭霖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