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和擴大消費,切實提升消費質量
- 發布時間:2023-08-04 10:19:30
- 來源:中宏網
2023年7月3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發布,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
從總體要求來看,本次發布的20條措施主要圍繞了三個“結合”,由表及里,相輔相成。第一,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同時充分發揮好政府的作用,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充分發揮市場自身調節能力,并通過政府力量及時有效地解決阻礙市場發展的問題。第二,堅持優化供給和擴大需求更好結合,同步推進擴大內需戰略與供給側改革,有效拓展市場供給和需求,并使二者相互協調,減少市場錯配造成的效率損失。第三,堅持提質升級和創新發展更好結合,在生產技術、商業模式方面積極創新,推進新興消費市場橫向與縱向同步發展,營造良好消費環境,實現大眾化、普惠性,探索潛在市場需求和生產方式。
具體而言,涵蓋六個方面的二十條措施充分體現了三個“結合”,對提振消費信心、強化消費實力至關重要。從消費內容來看,要穩定汽車、住房和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擴大餐飲、文旅、文娛、健康等服務類消費。從市場扎根深度來看,要完善農村電商和物流體系,讓好東西走進農村,也能走出農村,有效激活農村地區的消費潛力,實現大眾化和普惠化。從市場拓展廣度來看,將技術和商業創新放在首位,發展5G、電商平臺、新零售模式等方面壯大數字消費,有效拓展消費選擇空間,引導市場轉向消費商品綠色化、消費模式綠色化、生活習慣綠色化。從市場匹配模式來看,要培育包含國際、城市、社區等多層級的消費中心,通過政府力量因地施策推動城市更新改造,補齊消費基礎設施短板并推動物流業發展,從而避免因供給能力有限而產生的消費不足。從消費環境來看,以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作為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和監管力度,借助大數據平臺和居民信用體系促進消費可持續發展。
不難發現,商品和服務質量不足是現階段消費疲軟、信心不足的重要原因。我國經濟正在積極回暖,客觀的生產消費約束隨著政策調整越來越少,全國各地消費激勵措施也在彼此配合,而恢復速度卻與預估水平有所偏離,盡管居民可能會因為預防性儲蓄或消費保守等心理因素而減少消費,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仍然是不變的,提升消費質量就變得愈發重要。
服務消費提質需要社會各界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今年全國多地都在推出概念化的旅游和餐飲,但由于監管不到位、品質標準不統一,消費沖突頻頻出現。而提升文娛體育會展消費的服務品質,則更體現在市場秩序的優化,票販高額加價嚴重阻礙了市場合理消費,大型活動在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務常常供應不足,都會導致消費者福利的嚴重損失。盡管目前居民健康消費意識有所提升,但健康消費常識仍然有限,居民對健康服務內容和質量的認識非常有限,因此常常出現定價虛高、消費詐騙和不當消費等問題。因此,提高服務消費質量依賴于社會各界的持續關注以及切實改進,讓消費者放心消費。
商品消費提質需要注重消費和需求的匹配方式。一方面,要加快傳統消費數字化轉型,促進電子商務、直播經濟、在線文娛等數字消費規范發展,同時支持線上線下商品消費融合發展,提升網絡購物質量水平。另一方面,要通過城市更新和基礎建設,推動重點商貿街巷改造升級以及產地銷地供應鏈建設,通過多層級的消費中心帶動商品消費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提升消費質量的關鍵在于,不論是商品消費還是服務消費,能否獲得長久不衰的發展動力,仍然取決于創新能力,能否靈敏捕捉市場的新需求、能否先人一步推出新產品、能否在質量上有新突破,直接決定了市場的未來走勢,這不僅是商業成功的秘訣,更是新發展階段恢復和擴大消費的秘訣。
我們相信,在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能看到更多因地制宜的有效舉措,切實提升消費質量,提振消費信心、強化消費實力。【作者:何青,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蔣東明,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助理研究員。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推動建立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研究”[20ZDA053]的階段性成果)